html5網(wǎng)站尺寸(h5網(wǎng)頁尺寸)
中國建筑有著明顯的三段式特征。中間的一段由木柱、部分梁架、斗栱、門窗和主體墻組成。墻體是這一段中最有代表性的。上篇介紹了古建筑中墻體砌筑知識。今天介紹北方古建筑墻的分類。
分別介紹:山墻、墀頭、博風(fēng)、廊心墻、檻墻、后檐墻、院墻、影壁墻。
山墻
一、山墻剖面、立面形式
大式懸山建筑的山墻下堿多帶有石活,上身一般為抹灰刷紅漿做法,但也可用整磚露明做法。小式懸山建筑一般全部為整磚露明做法。懸山山墻的立面造型有三種形式。
墻砌至梁底,梁以上的山花、象眼處的空當不再砌磚,而用木板封擋。
墻體沿著柱、梁,瓜柱砌成階梯狀,叫“五花山墻”(簡稱“五花山”)。五花山的輪廓線應(yīng)以柱子和瓜柱的中線為準。
墻體一直砌至椽子、望板。其多見于唐宋時期的建筑,明清時期的官式做法中已不多見。明清時期的懸山建筑已不是為了墻面防雨的需要,而是出于建筑式樣變化的需要。所以懸山山墻做法以露出梁架的兩種做法為主,以獲得形式新穎的立面效果。廡殿、歇山山墻的下堿多帶有石活,上身多用抹厭刷紅漿做法,但也可用整磚露明做法。
(a)硬山墻;(b)廡殿、攢尖、歇山山墻;(c)懸山山墻;(d)懸山五花山墻;(e)硬山山墻剖面;(f)廡殿、歇山、攢尖及懸山山墻的剖面
二、山墻的常用構(gòu)造
硬山式山墻的基本構(gòu)造從臺基向上是由下堿、上身、山尖和山檐四大部分組成。
(1)下堿,也叫下肩、裙肩。一般為檐柱高的3/10,并以砌磚層數(shù)為單數(shù)定高。其厚外皮應(yīng)與墀頭外皮平。而背里磚里皮線,若為普通建筑的山墻,則與山柱里皮在同一直線上;對較重要的建筑應(yīng)較普通里包金大1/4山柱徑。背里部分靠柱子的磚要砍成六方八字形,兩塊八字磚之間的距離叫“柱門”,柱門最寬處同柱徑。比較講究的房屋都是采用干擺磚墻砌筑,稍次的用絲縫磚墻,最節(jié)省的做法是兩端用三出三進做法,中間干砌或漿砌虎皮石墻。對比較重要的建筑,下堿最上一層采用腰線石,如下圖外立面所示。
展開全文
(a)山墻各部分名稱;(b)清水磚墻露明做法;(c)有廊山墻帶頂棚內(nèi)立面;(d)山墻內(nèi)立面做法
(2)上身,是指山墻的中間部分,墻厚較下堿的里、外皮退進一個距離,稱“花堿”,花堿的尺寸一般為1/10~1/6磚厚。上身所用磚料一般較下堿低一個檔次,較重要建筑也可以與下堿砌法相同。當上身采用干擺、絲縫、淌白墻三七縫(三順一丁)砌法時,在正對正脊的地方,應(yīng)每隔一層砌一丁頭磚叫“座山丁”,如上圖(b)所示。
在小式建筑中,上身多采用“五出五進”、“圈三套五”和“池子”做法,墻心多用較粗糙材料砌法,“五出五進”軟心的外皮要較四角退進1~1.5cm。上身里皮用料一般都較外皮粗糙。如果下堿里皮采用抹灰做法,上身里皮不退花堿。當有排山柱時,山柱與金柱之間,被分隔的山墻里皮稱為“囚門子”,囚門子做法可同廊心墻,也可與普通山墻做法相同。若采用落膛心做法,又稱它為“栱盤心”或“圈套子”,如圖上圖(c)、(d)背里面所示。
(3)山尖,它是指墻身最上的三角形部分。大式建筑的山尖墻身一般與上身做法相同,小式建筑中當上身墻心是碎磚墻心,山尖采用整磚砌筑時,叫“整磚過河山尖”,簡稱“過河山尖”。過河山尖一般從挑檐磚或挑檐石以上或盤頭中荷葉墩同層開始。過河山尖的擺砌形式需同下堿一致,如采用三七縫法則山尖正中須隔一層砌一“座山丁”。山尖墻的里皮面,瓜柱之間被橫梁分割成矩形塊的空當叫“山花”,瓜柱與椽子之間形成三角形的部分叫“象眼”,對山花、象眼的砌筑稱為“點山花”、“點象眼”,如上圖(c)、(d)所示。
山尖形式與敲山尖
(a)山尖槎子線的拴法;(b)尖山式博風(fēng);(c)圓山式山尖
(4)山檐,是指與屋面瓦接壤的滴子瓦以下至敲山尖上皮的部分,包括拔檐磚、博風(fēng)磚等。
(5)硬山建筑封火墻,多用于南方民間小式建筑和園林建筑。它的山墻墻體超出屋面屋脊,做成兩邊對稱的階梯形,與鄰近房屋起著封隔作用,墻頂做成挑檐式屋脊,以加強裝飾效果,如下圖所示。
硬山建筑封火墻
(a)封火墻山面;(b)剖面;(c)端頭面;(d)二檔的檔高與檔長
墀頭
一、墀頭概念
墀頭也叫“腿子”,它是硬山山墻兩端檐柱以外的延續(xù)墻體,如果硬山式建筑的前、后檐都是“露檐出”(又叫老檐出)時,則前、后都有墀頭。如果后檐墻不露出椽子為“封后檐”時,則后檐無墀頭,只前檐有墀頭。
(1)墀頭的尺寸,墀頭有三個面,即:①看面,即迎端面,是墀頭的主看面;②外側(cè)面,它與山墻外立面共一個面;③內(nèi)側(cè)面,即山墻背里方向的—個面,對有廊硬山來說,該面檐柱以里就是廊心墻,如下圖所示。
墀頭構(gòu)造
二、墀頭施工
墀頭下堿,下堿也叫下堿,是山墻下堿的延續(xù)部分,一般在同一建筑中用最好的砌筑方法和材料,如干擺、絲縫等。比較講究的建筑,轉(zhuǎn)角處多用角柱石,石頂用壓面石續(xù)接山墻腰線石。擺磚砌縫要與山墻磚縫平直一致,所以施工時應(yīng)與山墻連成整體統(tǒng)籌考慮。下堿的里、正、外三面砌法一樣,如果里側(cè)有廊心墻,廊心墻部分的下堿按廊心墻要求另行砌筑。
墀頭上身,它是指從下堿上皮至盤頭下皮的距離,墀頭上身按下堿每邊退進一個花堿尺寸,在砌筑之前,應(yīng)先根據(jù)已計算出的盤頭尺寸,計算上身的高度來安排擺磚層數(shù)。在里側(cè)與檐柱的連接處,由于柱子不是筆直的,其差距可砌“磚找”。墀頭的看面一般不完全垂直,從山墻面看,略向進深方向傾斜,即“仰面升”,仰面升一般為上身高的3/1000~5/1000。當盤頭為雕鑿花活時,上身在緊挨盤頭的一塊磚,應(yīng)用方磚鑿成花活,叫“墊花”,墊花的浮雕部分略高出墻面。
盤頭,也叫“梢子”,它是指墀頭上身以上挑出至大連檐的部分。但也有的只將除戧檐外的部分叫做“梢子”。一般盤頭分為五層盤頭和六層盤頭兩種,六層盤頭的構(gòu)造由下而上為:荷葉墩、半混、爐口、梟、頭層盤頭、二層盤頭等六層,再上就是戧檐。五層盤頭較前者少一層爐口。這些分件一般用方磚砍制,形狀如下圖所示。
其中,頭、二層盤頭可用一塊方磚斜開成兩個三角塊,再將三角塊兩側(cè)按山墻外側(cè)面拔檐磚交圈尺寸和墀頭內(nèi)側(cè)面砌磚位置剔鑿出來,以保證砌筑時相互咬口連接。其他荷葉墩、半混、爐口、梟磚等用不同寬度的方磚或條磚砍制,以保證外、內(nèi)兩個側(cè)面的砌筑灰縫相互錯開,所以砍制時應(yīng)按實際量出尺寸進行加工。戧檐磚用方磚砍制,選料尺寸的高可按約等于博風(fēng)高,寬等于墀頭寬或加拔檐挑出尺寸減去博風(fēng)磚厚,頂棱可不加工,底棱砍成抹邊蹬腳。如果一塊方磚不夠?qū)?,可再加一條磚。
盤頭的分件在砌筑時層層挑出,挑出的總尺寸為“天井”,其中包括戧檐磚的傾斜距離叫“撲身”。清《工程做法則例》對五層盤頭做法分為大、中、小三才磚,根據(jù)我國古建筑工作者的實踐經(jīng)驗,一般可按表3-3中“天井”所述尺寸靈活處理。
《工程做法則例》墀頭三才盤頭尺寸
對一些比較講究的建筑,墀頭梢子常用挑檐石,不做半混、爐口、梟磚這三層磚,挑檐石的出檐按1.2倍本身厚。不用挑檐石的可仿照砌一圈挑檐磚圈,形成“梢子后續(xù)尾”,其中磚圈挑出砍成45°,圈內(nèi)的磚面與角棱齊平。墀頭里側(cè)面中,荷葉墩至梟磚這幾層的立縫,允許與墀頭里側(cè)下端的立縫錯縫。梟磚以上的部分,叫“腮幫”,砌筑腮幫稱為“點腮幫”,采用十字縫清水墻砌法叫“清點腮幫”,采用抹灰鏤劃縫叫“混點腮幫”。清點腮幫的磚縫應(yīng)與梁頭對齊,但緊挨梁頭下面的一層磚不能與梁頭齊縫,而使梁頭端線處在這塊磚的中間。由此,腮幫的砌磚層數(shù)應(yīng)先行計算一下,按“單整雙破”進行砌筑。單整是指計算層數(shù)為單數(shù),砌腮幫第一層磚應(yīng)用一塊整磚,即按梁頭長加1/2磚長砍制,使梁頭處在該磚中間;雙破是指計算層數(shù)為雙數(shù),砌腮幫第一層磚按梁頭長砍制,使磚縫與其對齊。靠戧檐的砌磚,可按實際進行“磚找”。
博風(fēng)
一、圓山式博風(fēng)
在比較講究的建筑中,山墻的博風(fēng)和墀頭常采用琉璃構(gòu)件,以增加裝飾效果和使用耐久性。琉璃構(gòu)件一般都是定型產(chǎn)品,不能像方磚那樣在現(xiàn)場砍制,故安裝前應(yīng)先在地上進行試擺,以求得與墻體的磨合尺寸和拴線位置。琉璃博風(fēng)常用在硬山、懸山和歇山建筑上,依屋頂形式不同有圓山式博風(fēng)和尖山式博風(fēng)兩種。
圓山式博風(fēng),它是用于卷棚式屋頂?shù)纳綁Σ╋L(fēng),中間脊頂部分為圓弧形,它由活頁中、插旗、博風(fēng)板、博風(fēng)頭、托山半混、托山半混轉(zhuǎn)頭等構(gòu)件組成,每個構(gòu)件里面都有嵌槽和洞眼,施工時應(yīng)嵌接牢固。如下圖所示。
圓山式博風(fēng)
二、尖山式博風(fēng)
尖山式博風(fēng),它多用于懸山和硬山的尖山屋頂,由尖博風(fēng)、博風(fēng)板、博風(fēng)頭、托山半混、托山半混轉(zhuǎn)頭等構(gòu)件組成,如圖3-28所示。其中尖博風(fēng)是由兩塊對稱構(gòu)件組成,其上留有燕尾槽口,可用木榫或鐵件與脊檁連接。
尖山式博風(fēng)
廊心墻
一、廊心墻構(gòu)造
下堿
廊心墻下堿的外皮與山墻里皮在同一條直線上,背里部分即山墻背里,下堿的用料和砌筑類型要與山墻下堿一致,下堿的高度要與山墻下堿相近,要以廊心的方磚心能排出“好活”為主。下堿的縫子形式須為十字縫,兩端的磚要砍成六方八字,但廊心墻下堿與檻墻相交處可不留八字柱門,兩墻直槎砌嚴即可。
上身
廊心墻上身簡單的做法是糙砌抹灰。該做法雖然簡單但等級較高,因此多用于大式建筑中。上身較細致的做法是落膛做法,用于廊心墻時通常叫廊心做法。這種做法比較常見,尤其是在小式建筑中。無論大式或小式建筑,廊心墻的上身都不采用臥磚墻面做法。
(a)廊心墻;(b)方磚心做法的廊心墻;(c)抹灰做法的廊心墻;(d)中心四岔做法的廊心墻;(e)廊門桶(悶頭廊子)做法;(f)廊心墻磚件及尺寸
二、廊心墻的做法
用料
廊心方磚、穿插當、大叉、蝴蝶叉、立八字,搭腦及拐子用方磚砍制;線枋子和小脊子用停泥磚砍制。線枋子和立八字要“起線”,線的兩端距離約等于花堿尺寸。穿插當高為穿插枋至抱頭梁之間的距離,并按穿插枋進深分三段砍制和雕刻。小脊子砍成圓混形式,兩端要雕“象鼻子”。小脊子可用1塊或兩塊停泥磚疊在一起砍制,其高為1/2立八字寬,如下圖所示。
其下有層“瓦條”,叫“小脊子溝”。瓦條用斧刃磚砍制,高度為斧刃磚厚的1/2。在實際操作時,方磚心、穿插當、小脊子溝和小脊子都可以用抹灰的方法代替,即做軟活。廊心墻的方磚心分位計算時,以橫向能排出好活為準,豎向出現(xiàn)的問題可通過調(diào)整下堿的高度來解決。
砌法
廊心墻砌墻所用的曳線應(yīng)在檐柱和金柱上,曳線應(yīng)與柱子外皮平行。廊心墻背后可用碎磚填餡,若為絲縫砌法,細磚要用潑漿灰穩(wěn)好,再用木仁卡在細磚后口鑿好的缺口上,并用磚將木仁壓住。每層砌完之后都要灌漿,最后修理打點。小脊子要用黑煙子漿刷色。穿插當?shù)耐馄げ粦?yīng)超過穿插枋。穿插當?shù)谋砻娑嘧龅窨萄b飾,常見的是陰紋雕刻,也有為浮雕。如無方磚時可采用抹灰鏤縫的方法做成“軟活”。
廊心墻象眼做法如是抹灰做假縫,應(yīng)在四周做磚圈,如圖下圖所示,
也可在抹灰的表面刷煙子漿,然后鏤出圖案紋樣。廊心墻的廊心除可用方磚心做法外,還可采用花瓦做法。廊心墻的方磚可雕鑿花飾,如下圖所示。
也可采用琉璃做法,琉璃廊心墻常用在宮殿建筑中。大式做法的廊心墻,上身常采用抹灰(紅灰或黃灰)的做法,采用這種做法時,小脊子也可省去不做,如圖3-30(c)所示。
如果廊心墻恰在游廊的通道上,稱“廊門桶子”或“悶頭廊子”。悶頭廓子用木板圈成一個矩形門洞稱“吉門”,吉門上方的做法與廊心墻的廊心做法大致相同,只是不叫廊心而叫“燈籠框”。燈籠框以上做法和廊心以上做法完全一樣,如下圖所示。
游廊中的墻體與廊心墻完全一樣,只是更加細致和考究,其廊心做法常采用磚雕(包括字畫的雕刻)、琉璃、什樣錦、彩繪及花瓦做法等。
檻墻
一、檻墻的構(gòu)造
檻墻是前檐木裝修風(fēng)檻下面的墻體。其厚一般不小于柱徑即可,檻墻高隨檻窗,檻窗下的木榻板之下即為檻墻。如先定檻墻高,后做檻窗,一般可按3/10檐柱高定高,特殊情況例外,如廁所的檻墻可加高,書房、花房或柱子較高,檻墻的高度可適當降低。檻墻的兩端,無論坐、外皮都要砍成八字柱門,但與山墻里皮或廊心墻下堿交接處不應(yīng)留柱門。
檻墻的層數(shù)可為單數(shù),也可為雙數(shù)。砌筑類型應(yīng)與山墻下堿一致,即應(yīng)使用本建筑中最講究的做法,但磚縫的排列形式應(yīng)為十字縫形式。檻墻多用臥磚形式,有時也用落膛或海棠池形式。重要的宮殿建筑可用琉璃檻墻。除琉璃臥磚外,還可以用琉璃貼落拼成圖案。無論建筑的等級高低或做法是否講究,檻墻都很少采用抹灰做法,而均應(yīng)為整磚露明做法。
(a)檻墻示意;(b)檻墻的幾種做法
后檐墻
一、后檐墻構(gòu)造
檐墻在后檐位置的叫后檐墻,前檐位置的叫前檐墻,以下通稱為后檐墻。檐墻露出椽子的叫“露檐出”或“老檐出”,如下圖所示。
老檐出后檐墻
(a)無窗的老檐出后檐墻;(b)無窗的老檐出后檐墻剖面;(c)有窗的老檐出后檐墻;(d)有窗的老檐出后檐墻剖面;(e)老檐出后檐墻平面;(f)簽尖的幾種式樣
不露出椽子的,叫“封護檐”或“封后檐”。清式建筑多做封后檐式。老檐出式的后檐墻與山墻后坡的墀頭相交。封后檐式的后檐墻,兩端沒有墀頭。
封后檐后檐墻
(a)、(b)、(c)封后檐墻的幾種做法形式;(d)封后檐墻的兩種剖面形式;(e)封后檐墻平面
二、做法
下堿的高度與山墻的下堿高度一致,用料及砌法也應(yīng)與山墻下堿相同。磚的層數(shù)應(yīng)為單數(shù)。后檐墻的里皮也應(yīng)留柱門,規(guī)格同山墻柱門。
上身應(yīng)退花堿。若里皮下堿為抹灰做法,則上身里皮不退花堿。上身的用料及砌筑類型可與山墻上身做法相同,也可以稍糙。老檐出后檐墻的外皮上身有抹灰做法、整磚露明、“五出五進”或“海棠池”等“軟心四角硬”做法?!败浶乃慕怯病弊龇ǖ?,磚檐以下可以砌3~5層整磚,稱“倒花堿”。倒花堿的外皮應(yīng)與“四角硬”的外皮在一條直線上,其用料及砌筑類型應(yīng)同“四角硬”,磚縫形式應(yīng)同下堿。封后檐墻一般不設(shè)窗戶,老檐出式的可設(shè)后窗。窗口的上皮應(yīng)緊挨檁枋下皮,窗口的兩側(cè)和下端可用磚檐圈成“窗套”,其做法與簽尖的拔檐磚相同。
老檐出后檐墻的簽尖,老檐出后檐墻的上端,要砌一層拔檐磚并堆頂,稱“簽尖”。簽尖的高度約等于外包金尺寸,也可按大于或等于檐檁枋的高度定。簽尖的最高處不應(yīng)超過檐枋下棱。簽尖的形式有饅頭頂、道僧帽、蓑衣頂、寶盒頂,其中寶盒頂包括方磚寶盒頂和碎磚抹灰。講究的方磚寶盒頂上還可雕做花飾。簽尖的拔檐一般僅為一層直檐。大式建筑上身為抹灰做法的,簽尖不做拔檐。
封后檐墻的磚檐,封護檐墻不做簽尖而做磚檐。磚檐的形式包括菱角檐、雞嗉檐,抽屜檐和冰盤檐。
封后檐的磚檐
(a)菱角檐;(b)雞嗉檐;(c)冰盤檐;(d)抽屜檐
院墻
一、院墻構(gòu)造
古建筑園林建筑中,院墻多用作園林的封閉圍護墻,或園中園的分隔墻。院墻規(guī)格一般沒有統(tǒng)一規(guī)定,高度以能阻止一般人徒手翻越和低于屋檐為原則,厚度以不小于一塊普通磚長(約24cm)為標準。 院墻構(gòu)造可分為四部分,即:下堿、上身、磚檐、墻帽。
院墻下堿:其要求和做法與房屋山墻下堿基本相同,用料和砌法上也可稍糙于山墻。下堿高為本身檐口高的1/3左右,以砌磚層數(shù)是單數(shù)為準則。其墻厚的里外包金相等,總厚不得小于24cm。
院墻上身:它是下堿至磚檐的距離,為檐口高的2/3。其厚按下堿外皮各收一退花堿。做法可整磚露明,也可糙砌抹灰、五進五出、比較講究的還可采用磚池子做法。但園林中多采用花墻子和什樣錦做法,墻高可為直線一字形的通長形式,也可為高低波浪形的云墻形式。院墻磚檐:院墻磚檐一般多用一層或二層的直檐形式,一層直檐磚的挑出約為0.8磚厚,二層檐磚挑出稍小于一層,約為0.5磚厚。對比較講究的大式建筑院墻磚檐,有采用四層冰盤檐的。
院墻墻帽:院墻墻帽是院墻磚檐以上墻頂?shù)牟糠郑瑝γ钡男问綄υ簤Φ挠^賞效果,起到很重要的作用。
二、常用墻帽頂?shù)膸追N形式
真假硬頂
真假硬頂也叫“眉子頂”,它是一等腰三角形斷面,但頂角處為橫向平頂,稱為眉子。真硬頂?shù)谋砻鏋榇u砌鋪成,假硬頂?shù)谋砻鏋槟ɑ颐孀龀?,如下圖所示。
左:眉子假硬頂;右:眉子真硬頂;
寶盒頂
其做法與蓑衣頂相似,只是層層收進尺寸較小,約為1/4磚寬,帽頂寬度較大,約為2~3磚寬,表面用抹灰做成平頂斜坡,使其斷面形似古代寶盒的盒蓋外形,如下圖所示。
寶盒頂
蓑衣頂
蓑衣即舊時農(nóng)夫、漁翁所用的擋雨披風(fēng),用龍須草編織而成,層層疊疊,披在身上,顯得下大上小,磚砌蓑衣頂因此而得名。由檐口層層往上收進,每層收進約1/3~1/2磚寬。整個墻帽少者三層,多者七層如下圖所示。
蓑衣頂
鷹不落頂
它是將兩斜坡作成凹弧形的披水面,因老鷹無法站立而不愿落下而得名,如下圖所示。
鷹不落頂
饅頭頂
也稱它為“泥鰍背”,即背頂用抹灰而成的光滑半圓形斷面,形似饅頭輪廓而得名,如下圖所示。
饅頭頂
兀脊頂
它也是一等腰三角形斷面,但頂角處是用扣蓋筒瓦而成的弧形脊頂,如下圖所示。
兀脊頂
筒布瓦頂
它是采用屋脊頂蓋形式的一種墻帽,分為過壟脊筒瓦頂、正垂脊琉璃瓦頂、鞍子脊或皮條脊合瓦頂,如下圖所示。
(a)簡瓦墻帽;(b)正垂脊琉璃墻頂合;(c)瓦墻帽
花瓦頂
是用筒瓦或板瓦,拼成各種不同花形圖案的一種墻帽,有單側(cè)花瓦(只一面為花瓦,另一面為磚灰)做法,如圖3-39所示,和透空花瓦(兩面都是花瓦,通透)做法,花形圖案很多,如下圖所示。
花瓦頂墻帽
花瓦圖案的幾種基本形式
(a)竹節(jié)紋;(b)十字花;(c)轱轆錢;(d)喇叭花形;(e)西番蓮套;(f)寶珠形;(g)短銀錠套;(h)斜銀錠紋;(i)魚鱗紋
磚花頂
它是用磚擺砌成各種橫直圖案的一種透空形墻帽,圖案簡潔,多為一般院墻所使用,常用圖案如下圖所示。
磚花頂?shù)膸追N基本式樣
(a)雙座單條連續(xù)式;(b)雙座單條間斷式;(c)空十字形;;(d)梅花形;(e)單座單條式 (f)單座雙條式;(g)雙磚方塊形;(h)陀螺形;(i)柱腳柱帽式;(j)單磚方塊形
影壁墻
一、影壁的概念
影壁是一個獨立的橫堵墻體,是門樓的一種附屬建筑,實意為“隱蔽”,其作用是讓門內(nèi)的情況不直接暴露于外,稱為“隱”,而門外的視線受一墻堵截,稱為“避”,由此起到莊重、森嚴、神秘的效果。
二、影壁的種類和構(gòu)造
影壁的種類按其位置和平面布置分為一字影壁、八字影壁、座山影壁和撇山影壁。
(a)懸山一字形影壁;(b)硬山八字形影壁
一字影壁:它是指與大門相對的一種橫堵墻體。大多位于大門之外,也有個別位于大門之內(nèi),在園林景點中多為一種不附屬任何建筑而獨立的影壁。
八字影壁:它是位于大門之外并與大門相對,在一字形的兩邊再加八字形聯(lián)成的一種橫堵墻體。
座山影壁:它是位于大門內(nèi),正好與大門相對的房屋建筑山墻上所做的影壁,實際上是對山墻面的一種裝飾。
撇山影壁:它是指位于房屋建筑兩旁的一種影壁,分為:普通撇山影壁和“一封書”影壁兩種。普通撇山影壁是在房屋建筑兩邊各連接一個斜面八字形的影壁;“一封書”影壁也稱“雁翅影壁”,是在房屋建筑兩邊各先做一個短一字形影壁后,再做八字形影壁。
一般影壁上身的構(gòu)造
(a)有撞頭影壁上身;(b)無撞頭影壁上身
影壁頂檐的做法
(a)硬山檐口做法;(b)懸山檐口做法;(c)廡殿琉璃一字影壁斗栱檐口做法
來源:劉大可《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》
姜彧《古建筑工程手冊》
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由飛速云SEO網(wǎng)絡(luò)優(yōu)化推廣發(fā)布,如需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。